米開朗基羅·博那羅蒂在雕塑領域最知名的是大理石雕塑這塊,其代表作很多,現在為大家簡單介紹其雕塑作品。
一、哀悼基督
云石雕像,高 175cm,創作于公元 1498 年,現收藏于羅馬梵蒂岡圣彼得大教堂。
這件作品是為圣彼得大教堂所作,是他早期最著名的代表作。題材取自圣經中基督耶穌被猶太總督抓住并釘死在十字架上之后,圣母瑪麗亞抱著基督的身體痛哭的情景。雕像中,死去的基督肋下有一道傷痕,臉上沒有任何痛苦的表情,橫躺在圣母瑪麗亞的兩膝之間,右手下垂,頭向后仰,身體如體操運動員一般細長,腰部彎曲,表現出死亡的虛弱和無力;圣母年輕而秀麗,形象溫文爾雅,身著寬大的斗篷和長袍,右手托住基督的身體,左手略向后伸開,表示出無奈的痛苦;頭向下俯視著兒子的身體,陷入深深的悲傷之中;細密的衣褶遮住了她厚實的雙肩,面罩卻襯托出姣美的面容。圣母的表情是靜默而復雜的,不僅傾瀉了無聲的哀痛,也不只是圣母充滿哀思的祈禱,它已經大大超出了基督教信仰所飽含的內容,這是一種洋溢著人類最偉大最崇高的母愛的感情。
作品采用了穩重的金字塔式的構圖,圣母寬大的衣袍既顯示出圣母的四肢的形狀,又巧妙地掩蓋了圣母身體的實際比例,解決了構圖美與實際人體比例的矛盾問題?;降哪谴嗳醵懵兜纳眢w與圣母衣褶的厚重感以及清晰的面孔形成了鮮明的對比,統一而富有變化。雕像的制作具有強烈的寫實技巧,作者沒有忽略任何一個細節,并對雕像進行了細致入微的打磨,甚至還使用了天鵝絨進行摩擦,直到石像表面完全平滑光亮為止。這一切都賦予了石頭以生命力,使作品顯得異常光彩奪目。米開朗基羅還將自己的名字第一次刻在了雕像中圣母胸前的衣帶上。作品一經展出,立即轟動了整個羅馬城,從此便與作者的名字一起成為了藝術史冊中光輝的一頁。
二、大衛
云石雕像,像高 2.5 米,連基座高 5.5 米,創作于公元 1501~1504 年,現收藏于佛羅倫薩美術學院。
米開朗基羅生活在意大利社會動蕩的年代,顛沛流離的生活使他對所生活的時代產生了懷疑。痛苦失望之余,他在藝術創作中傾注著自己的思想,同時也在尋找著自己的理想,并創造了一系列如巨人般體格雄偉、堅強勇猛的英雄形象?!洞笮l》就是這種思想最杰出的代表。大衛是圣經中的少年英雄,曾經殺死侵略猶太人的非利士巨人哥利亞,保衛了祖國的城市和人民。米開朗基羅沒有沿用前人表現大衛戰勝敵人后將敵人頭顱踩在腳下的場景,而是選擇了大衛迎接戰斗時的狀態。在這件作品中,大衛是一個肌肉發達,體格勻稱的青年壯士形象。他充滿自信地站立著,英姿颯爽,左手拿石塊,右手下垂,頭向左側轉動著,面容英俊,炯炯有神的雙眼凝視著遠方,仿佛正在向地平線的遠處搜索著敵人,隨時準備投入一場新的戰斗。大衛體格雄偉健美,神態勇敢堅強,身體、臉部和肌肉緊張而飽滿,體現著外在的和內在的全部理想化的男性美。這位少年英雄怒目直視著前方,表情中充滿了全神貫注的緊張情緒和堅強的意志,身體中積蓄的偉大力量似乎隨時可以爆發出來。與前人表現戰斗結束后情景的習慣不同,作者在這里塑造的是人物產生激情之前的瞬間,使作品在藝術上顯得更加具有感染力。他的姿態似乎有些像是在休息,但軀體姿態表現出某種緊張的情緒,使人有強烈的“靜中有動”的感覺。是用整塊的石料雕刻而成,為使雕像在基座上顯得更加雄偉壯觀,藝術家有意放大了人物的頭部和兩個胳膊,使的大衛在觀眾的視角中顯得愈加挺拔有力,充滿了巨人感。這尊雕像被認為是西方美術史上最值得夸耀的男性人體雕像之一。不僅如此,《大衛》是文藝復興人文主義思想的具體體現,它對人體的贊美,表面上看是對古希臘藝術的“復興”,實質上表示著人們已從黑暗的中世紀桎梏中解脫出來,充分認識到了人在改造世界中的巨大力量。作者在雕刻過程中注入了巨大的熱情,塑造出來的不僅僅是一尊雕像,而是思想解放運動在藝術上得到表達的象征。作為一個時代雕塑藝術作品的最高境界,《大衛》將永遠在藝術史中放射著不盡的光輝。
三、《晝》《夜》《晨》《暮》
為美第奇家族的陵墓所作的大理石雕像,米開朗基羅創作于公元 1520~1534 年,現位于佛羅倫薩圣洛倫佐教堂新圣器室。
以上就是偉大的米開朗基羅·博那羅蒂為我們留下的永久的藝術雕塑作品。